苹果产业谱写甘肃静宁扶贫开发新篇章
| 招商动态 |2016-08-12
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甘肃省静宁县,曾因干旱贫穷而苦甲天下。作为甘肃省18个干旱县之一和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,全县农业人口44.9047万中,有近12.95万的贫困人口,贫困面高达30.84%。
上世纪80年代以来,静宁历届县委、县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48万人民,把发展果品产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、增加农民收入的战略性举措,30年谋一果,咬定青山不放松,走出了一条贫困地区依靠产业开发破解“三农”难题,助力扶贫开发的新路子。目前,全县果园面积达百万亩,户均10亩,人均2.3亩,依靠苹果一业,全县3.1万户15.4万人实现稳定脱贫,贫困面由2000年的47.5%下降到2014年的28.85%。2015年果品总产量68万吨,实现产值25亿元,收入过亿元的乡镇有10个,过千万元的村有82个,收入10万以上的户有15347户,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3950元,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0%以上。苹果产业,让静宁这个国扶贫困县迎来了发展的美好春天,抒写了产业富民的新篇章。
艰辛的发展历程
静宁县苹果产业发展大体经历了零星栽植、探索起步,政府引导、示范推广,规模化扩张、产业化经营,转型升级、跨越发展四个阶段。
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家庭联产承包经营到1987年,静宁县仁大、李店、治平等南部乡镇部分群众传承庄前屋后栽植果树的习惯,自发零星栽植果园,虽然布局分散、疏于管理、收益微薄,但让生活十分困难、渴望改变贫穷面貌的老百姓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。1988年初,县委、县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、反复算账对比的基础上,因地制宜,因势利导,作出了《关于发展苹果产业的决定》,掀起了全县第一轮建园热潮,当年新植果园2.4万亩。经过十五年的努力,果品产业由川区向山区、由中南部向西北部推进,2002年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20万亩,形成了一批果园“万亩乡”、“千亩村”和果品收入“万元户”,进一步坚定了全县上下兴果富农的决心和信心。县十六次党代会以来,静宁县委、县政府在总结实践经验、科学判断形势的基础上,提出了建设“百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大县”的发展目标,着力在均衡南北扩规模、打响品牌兴产业、突出特色建龙头、两头延伸增效益上下功夫,制定出台了《关于进一步加快苹果产业发展的意见》,从项目配套、品牌保护、技术支撑、信贷贴息链条延伸等方面加大对苹果产业的扶持力度。推进果园新植速度,近年来每年新植果园10万亩;加大招商引资力度,积极兴建金果国际博览城和苹果脆片深加工项目,使龙头企业由单一的贮销型向贮销、加工、配套型多元化方向发展,注册自营出口企业9户,产品销售由拓展国内市场向国际国内市场并重转变,产品的知名度由地方产品向知名品牌提升,形成了区域化布局、规模化发展、标准化生产、产业化经营、一体化服务的发展格局,带动和促进苹果产业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
显著的发展成效
在行政推动和市场拉动的双重作用下,经过30年坚持不懈的发展,静宁苹果产业已成为助农增收、富民强县的支柱性产业,也为加快精准脱贫步伐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支撑,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一是生产规模稳步扩大。建成了12个果园化乡镇和80个果品专业村,形成以李店河流域、葫芦河流域和平定高速公路沿线的苹果产业带。目前,全县果园总面积达到101.2万亩,占耕地总面积的68%。二是管理水平大幅提升。认证绿色食品生产基地33.6万亩、出口创汇基地18.4万亩和良好农业规范(GAP)基地1万亩,苹果商品率、优果率分别达到95%和75%。三是营销体系不断健全。成立静宁苹果产销协会和4个分会,建成大型贮藏营销企业108家,年贮藏能力52万吨,加工转化12万吨。在北京、广州、重庆等大中城市建成静宁苹果直营店30多个,实现了在渤海商品交易所的现货交易,注册成立拥有自营出口权的龙头企业6家,累计出口果品9.79万吨,创汇1.06亿美元,成为“甘肃省果品出口创汇第一县”。四是品牌效应持续凸显。静宁红富士先后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、中国驰名商标、绿色产品、良好农业规范和出口创汇等6张国家级名片,静宁县先后荣获“中国苹果之乡”、“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”、“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”等7个国家级荣誉称号。五是产业集群逐步形成。建成常津公司、恒达公司等贮藏营销型、包装配套型、加工增值型龙头企业50多家,全县果品贮藏能力达到45万吨,加工转化能力达到7万吨,纸箱生产能力达到3.3亿平方米。发展专业合作组织128家,初步形成了种苗繁育、技术推广、贮藏增值、加工转化紧密衔接,产前、产中、产后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。六是农民收入稳步增加。2015年,全县挂果园面积达到55万亩,苹果总产量达到68万吨,产值25亿元,农民人均果品纯收入由2011年的2560元增加到3950元,果品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80%以上。全县333个行政村果园收入村达到230个,占69.1%;全县以果园收入为主的农户达到5.2万户,占54.2%;有15.4万人依靠发展苹果产业实现了稳定脱贫。果农收入连年增加,极大地繁荣了城乡经济,促进了城镇化建设,县城规模达到9.6平方公里,城镇化水平提高到26%,全县建成新农村152个,农民新建住房39201户,农村小汽车拥有量超过5000辆,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
